我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勤儉質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省能源對我們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穿衣服,洗衣服,肥皂、洗衣粉的使用量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那怎樣才能更好地使用洗衣粉和肥皂,使其達到比較好的洗衣濃度,力圖達到節約呢?于是,我先上網查了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
肥皂是脂肪酸與堿(苛性鈉)在一定溫度下,經煮煉(中和)并脫去甘油而成,主要成分是硬脂肪酸的鈉鹽,也叫鈉肥皂。其PH值一般在9左右,呈弱堿性。
肥皂的去污原理——肥皂的分子有個特點,分子的一端具有親水性,另一端具有親油性,叫憎水基。如果衣服沾有油污,把它浸濕,擦上肥皂,輕輕揉搓,肥皂分手中的親油部分會同油污“抱成一團”,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外表親水的微小“膠團”。這樣,油污被肥皂和水包圍起來,漸漸地從衣服上溶解到水中,再經過清水漂洗,油污連同肥皂分子一起被水清洗掉。
洗衣粉是由多種化學成分組成的,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劑,主要成分是對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其PH值均在11以上,堿性較強。在洗衣粉里,還添加了有生物酶、表面活性劑、助洗劑、穩定劑、分散劑、增白劑、香精等。這樣,各種化學物質相互促進和彌補,使洗滌去污效果更為理想。
洗衣粉的去污原理——洗衣粉在水中可以水解成親水的鈉離子,與親油的烷基苯磺酸離子可以很好的融合,這是由于分子結構相同的物質之間相似相容的原因。洗衣粉的分子一端是有機物的大分子,結構和油分子相似,一端是小分子的離子,結構和水分子相似。親油的一端和油融合,親水的一端,和水親合,就把油污從衣物上分離開。洗衣粉還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污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了。
由此可見,肥皂和洗衣粉的基本去污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其中的表面活性劑成分,這是一種一端具有親水性能、另一端具有親油性能的火柴棍狀結構,根據相似相溶理論,它的親油端可以插入油脂污垢分子中、親水端可以與大量水分子形成膠束團。這樣,就把油污分子“拉”進了水里,再通過機械摩擦作用,就把帶有油污的污垢洗掉了。弄清肥皂盒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后,我又做了一小實驗。實驗具體操作:
試驗用品:
濃度為20% 40% 60% 80%的肥皂水各500ml 沾滿油漬的棉布四塊
小盆四個
清水一桶
試驗經過:
(1) 將沾滿油漬的棉布分別放入500ML 濃度為20% 40% 60% 80%的肥皂水中
(2) 浸泡10分鐘
(3) 反復搓洗
(4) 再分別放入四個小盆中 用清水沖洗
(5)記錄實驗結果
試驗現象觀察:濃度越高的肥皂水清洗出的棉布越干凈。
實驗現象分析:肥皂分子結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帶電荷呈極性的COO-(親水部位) ,另一端為非極性的碳鏈(親油部位) 。肥皂能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當肥皂分子進入水中時,具有極性的親水部位,會破壞水分子間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子平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或皮膚表面。肥皂的親油部位,深入油污,而親水部位溶于水中,此結合物經攪動后形成較小的油滴,其表面布滿肥皂的親水部位,而不會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此過程(又稱乳化) 重復多次,則所有油污均會變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于水中,可被輕易地沖洗干凈。
實驗結論:肥皂水濃度越高去污能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