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樣,我們闖進了聚氨酯行業,都以聚氨酯材料是諸多化工合成材料中的佼佼者為榮??墒钦嬲銎饋砭腕w驗到了艱辛,不但產品變化多端,影響因素也是變化多端。常有同一種組合料,在生產制品時正常條件可以生產合格品,而因環境溫度波動變化會出現問題,環境溫度高了料的起發太快怕注料時間不夠,或固化太快泡沫發不到位。環境溫度低了要多注料,并且固化慢,有不熟化,泡沫脆,粘接等問題,更悲催的是過一段時間泡沫收縮了。什么原因?是操作原因?要工人改進嗎?有經驗的可以跟著改變。但是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料太嬌氣了。還記得我們是怎樣調料的嗎?懂得理論的計算異氰酸酯的指數,在配白料時,按投料黑白料1~1.05:1的比例,配好白料,然后做小試。
發泡測時間段,后測拔絲,拔絲是什么意思?就是形成了聚氨基甲酸酯結構開始了凝膠由于該結構呈粘彈性泡沫開始被拉長 ,直到固化,但是到此泡沫的變化并沒有結束,當密度足夠高,環境溫度足夠高,泡沫靠自身的放熱可以熟化,不再變形。如果不是這樣可就慘了。就聚氨酯的這個特點就限制了其應用和發展。
人們把凡是有異氰酸酯參加反應的材料都叫做聚氨酯,而異氰酸酯與氨基甲酸酯的反應,及與脲基甲酸酯的反應還沒有人能去合成和命名。就是因為還沒有催化劑能在催化氨基甲酸酯形成的時候使異氰酸酯與之繼續反應?,F有的叔胺催化劑和有機金屬催化劑也只是在形成聚氨基甲酸酯的發泡凝膠的平衡上解決問題。如今我們慶幸,找到了或者說是合成出了一種一類化合物叫做多叔胺基甲酸鹽,作為催化劑呈現出對異氰酸酯與氨基甲酸酯等多級及自身三聚的較高的催化活性。
表現在作為催化劑的結構看有叔胺和有機金屬鹽。在發泡的應用時綜合作用表現在對異氰酸酯的一級反應:如生成氨基甲酸酯,和與水生成CO2、取代脲有較弱的活性,而對異氰酸酯的深度反應即二級多級自聚反應有較強的活性,表現在單獨使用時發泡很慢,無拔絲固化后既能熟化,如果與叔胺發泡催化劑共用時,前期起發顯示叔胺的活性中期泡沫流動性好,后期基本無拔絲就可以固化固化后即熟化。
該技術催化劑的橫空出世,雖然有將所催化的目標產物由一級反應產物氨基甲酸酯增至多級反應產物和自身的三聚產物,不止泡沫的終品質有變化,發泡過程也有變化觀察,評價方法也有變化,比如:我們發現異氰酸酯的一級和多級反應是同步進行的直到發泡到終點向各個方向的壓力,推動力基是相同的,還要像以前那樣測拔絲嗎?促進了流動性,發泡的時間還需要那么長嗎?促進了熟化,對固化時間還要那么嚴格的要求嗎?泡沫在未熟化之前已經發滿無須過量填充,而小試自由發泡高度卻有可能不夠;對與熟化慢的料一般都要過量填充因為只要還沒有熟化就可以大量充料來一是增加熱量加快熟化,二是將模具撐滿。而固化時跟著熟化的料當顯示充滿了時,再多的料就會被擠出來。這樣除了節省了原料,還帶來了一大堆好處。但也不是萬能的,作為催化劑它還是要與有發泡活性好的叔胺催化劑來配合使用才會趨于完美。
本人配料的經驗有限,恭請行業內的組合料專家,大咖運用您的豐富的經驗和聰明才智體驗該系催化劑給你們的做料的改變和產品的質的變化。但愿使您的組合料配制更容易簡單穩定,成為樂趣,使制品的生產操作有更大的寬容度,生產出的產品全部是超好。大家努力吧,為中國聚氨酯行業走向世界前列,成為技術強國而大膽創新,艱苦奮斗。為自身的強大而求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和合的變化都是兩個元素以上因緣作用的結果,所以用求變的心態對待萬事,將保持有所準備的平和心態。
注解1:運用本體系催化劑,若要達到預期效果,異氰酸酯的指數一定要過量,如果要生產耐高溫,阻燃料要根據耐溫的高度,和阻燃級別可成倍地增加。